引言

我們由這裡起步
引言
The Hong Kong & Far East Builder, 1962

引言 2

星島日報,1962

香港大會堂於一九六二年落成啟用,是香港首個為市民而建的多用途文娛中心。大會堂坐落於中環愛丁堡廣場的臨海填海區,佔地11 000平方米,於二零二二年五月二十日列為法定古蹟,受《古物及古蹟條例》保護。大會堂的主要設施位於低座,包括以擁有出色音響效果而聞名的音樂廳、深受專業劇團喜愛的劇院,以及可以遠眺維多利亞港景色的展覽廳;高座則設有演奏廳、展覽館和會議室等小型設施,適合舉辦各類小規模活動。
舊大會堂由巿民集資興建,一八六九年落成啟用,是一座樓高兩層的歐洲傳統柱廊及拱門式建築物,一直運作至一九四七年全面拆卸。戰後重建期間,很多人深感復興文化的需要,重建大會堂的意念遂應運而生。位於現址的香港大會堂由首任香港大學建築系系主任哥頓布朗及其團隊(成員包括奧萊莉‧美恩)設計,英國建築師羅納德‧菲利普和艾倫‧菲奇完成興建,整個工程耗資二千萬港元,於一九六二年三月二日由時任港督柏立基爵士主持揭幕典禮。大會堂建築羣由兩幢建築物(高座和低座)和一個紀念花園組成,以現代主義建築風格取代舊大會堂的華麗文藝復興建築,線條簡潔,大大提高了建築專業在香港社會的地位,亦肩負起普及香港藝術活動、弘揚東西文化和拓展社區活動空間的重任。 建於1869年的舊大會堂
亞洲藝術節開幕儀式 香港大會堂被譽為本地最重要的文化藝術場地之一,見證了不少文化盛事,亦是本港文化發展的寫照。多項標誌文化發展新里程的活動,例如早期的香港節、第一屆香港藝術節(一九七三年)、第一屆亞洲藝術節(一九七六年)、第一屆香港國際電影節(一九七七年),以及第一屆國際綜藝合家歡(一九八二年),均在大會堂隆重揭幕。大會堂在推動文化藝術交流方面擔當舉足輕重的角色,值得港人引以為傲。
六十多年來在大會堂獻藝的本地和海外優秀藝術家和藝團不計其數,其中包括世界知名的大提琴家馬友友、已故小提琴家艾錫•史頓、紐約交響樂團、維也納兒童合唱團、德國史圖加芭蕾舞團、中國國家話劇院、湖南省湘劇團、鋼琴家傅聰、歌唱家滴卡娜娃、費明儀,雛鳳鳴粵劇團和本地不少職業藝團等,節目豐富多彩,令人目不暇給。除了提供機會讓觀眾欣賞不同藝術形式的表演節目外,香港大會堂在培育本地文化藝術人才方面亦貢獻良多,多年來為這些藝術工作者提供專業演出場地和配套設施,以及場租資助。
大會堂高座也是香港首間公共圖書館和美術館的館址。大會堂公共圖書館於一九六二年三月五日正式啟用,是香港首間公共圖書館,亦是六間率先採用無線射頻識別技術的其中一間公共圖書館,為讀者提供便利快捷的智能識別自助借還服務。圖書館在過去五十年不斷拓展設施及服務。館內提供多種電腦設施,讓讀者可即時搜尋、預約或續借圖書館資料,使用電子資源、數據庫及數碼化影音資料。館藏由啟用時的二萬項增加至逾五十三萬七千項,並先後設立工商業圖書館、創造力及創新資源中心和基本法圖書館等專門參考圖書館及專題館藏。圖書館亦於二零一四年年中設立中西區文化及歷史資源角,提供有關中西區文化、歷史及社區發展等方面的資料。

隨着香港大會堂落成啟用,現代化的博物館服務亦宣告誕生。香港歷史博物館和香港藝術館的前身—香港博物美術館最初設於大會堂高座最頂三層。經過多年的館藏徵集和購藏後,藏品數目與日俱增,展覽活動越見頻繁。為進一步提升服務,香港博物美術館其後一分為二,並遷往尖沙咀。

大會堂高座

數十年來,雖然有不少文娛中心相繼落成,但香港大會堂仍然保持其作為本港重要文化樞紐的地位。猶如精巧的樂器仍須要不時保養調音以保持音色,大會堂亦曾於一九九三年和二零一零年進行翻新工程,以配合社會的變遷和文化藝術的發展,有關工程既保留了大會堂原有的建築風格,亦為建築物的外觀增添時代感。
紀念花園 對香港市民來說,香港大會堂的重要性超乎文化藝術的界限。這座上世紀六十年代落成的建築物,至今仍是中環的地標。大會堂紀念花園內的紀念龕,記載着二次大戰時期香港的苦難歲月;至於與大會堂同年啟用的婚姻登記處,則見證了無數愛侶共諧連理,攜手踏進人生另一階段。

香港大會堂屹立香港逾半世紀,伴隨市民經歷種種風浪起跌,不單是藝術家盡展才華的地方,亦是港人集體回憶的一部分。在未來的歲月裏,大會堂將會繼續成為無數藝術家靈感的泉源,為香港藝術的傳承和各方面的發展作出貢獻。

香港大會堂財務數據2022/23